《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面世。该规划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市级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城市管理发展的行动纲领,对推动首都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统领,持续推进“三治五化”,努力构建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一级巡视员柴文忠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规划》编制强调了“四个突出”:一是突出服务为先,二是突出绿色低碳,三是突出安全韧性,四是突出“大城管”理念即加强全局性、系统性谋划,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强化科技赋能,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形成“大城管”格局。
关于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规划》从以下几方面作了阐述,一是加强首都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统筹协调,二是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三是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四是推进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融合发展。
对于深化综合体制改革,《规划》作了如下表述:适应基层城市治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形势,研究完善改革配套政策,健全新体制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运行机制。理顺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关系,强化市、区两级城管执法部门“统筹指导、综合协调”工作职责,加强基层综合执法业务指导、指挥调度、监督考核工作。落实街道(乡镇)执法主体责任,健全指挥调度、案件审核、行政诉讼、行政复议、队伍管理等工作机制,确保依法履职。
《规划》贯穿了精治、共治、法治的城市治理理念,柴文忠在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从五个方面作出了解释和说明。
在法治化方面,提高立法质量,加强供热、市容环境卫生等重点领域立法,健全完善城市管理领域法规规章制度体系。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市、区两级城管执法部门“统筹指导、综合协调”职责,指导街道(乡镇)落实好执法主体责任。推进城市管理和城管执法有机融合,探索推动城管执法与水务、交通执法等跨领域跨部门的执法协同融合,形成城市治理合力。健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开展普法宣传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
在标准化方面,按照城乡一体化思路,推动建立城市管理分级分类标准体系。制修订地下综合管廊、景观照明、燃气、环卫等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城市维护作业和管理定额,逐步实现城市管理领域标准规范全覆盖。建立标准规范优化更新机制。完善环境建设管理“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工作机制,注重分区分类,推进市、区、街道(乡镇)三级考核制度化、规范化和差异化。
在智能化方面,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整合储能、微电网、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等资源,探索智能统一调度模式。推进智慧燃气系统建设,打造天然气预测预警体系,推动燃气安全、精准、高效运营。提升智能化供热水平,搭建智能化供热管理平台,推进全市供热行业“一张网”建设。建设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体系,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动公厕、公共充电设施等智慧管理,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在专业化方面,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基层综合执法队伍建设长期发展规划和队伍管理办法,优化基层综合执法队伍结构。深化市场化改革,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法,推动水、电、气、热等专业服务单位提升服务水平。总结推广海淀区综合市政服务模式,推动公共空间运维作业一体化,实现降本提质增效。强化专业化指导,完善城市管理专家智库,发挥新技术领域专家和团队作用,推动管理手段创新。
在社会化方面,坚持人民城市人民管,畅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加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城市管理的监督,做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强“管城理市”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完善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向社区治理深化的制度机制。完善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市民满意度评价,高度重视媒体监督,建立健全市民访谈、网上调查、舆情监测等满意度评价机制。
《规划》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