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威海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建、改建、拆除工程日益增多,建筑垃圾产生量随之攀升,运输处置不规范、多方数据联动不足、安全监管效能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威海市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山东省住建厅关于开展全省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工作调研的通知》《山东省住建厅关于规范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中对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高位要求,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目标,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抓手,将“智慧赋能”理念融入城市治理体系。在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数字政通助力威海市拓展建筑垃圾运输监管系统,强化建筑垃圾源头、运输、处置管控,推动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闭环管理,着力破解建筑垃圾管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
全量数据夯实基础
威海市建筑垃圾运输监管系统充分依托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数字化底座,整合全市建筑工地、运输企业、运输车辆、消纳场等基础数据,以及各主体的资质和许可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工地、车辆、消纳场等位置信息进行精准定位,建立电子围栏动态管控阈值,构建“场地源头-运输过程-末端消纳”的全要素数据库,实现场地出入记录、车辆行驶轨迹、施工许可资质等动态信息的互联互通,为分析研判运输行为合规性、预警处置违规风险、优化调配消纳资源提供标准化数据支撑。
电子联单全程贯穿
威海市建筑垃圾运输监管系统构建了“源头管控-过程追踪-末端核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在源头管控环节,依托建筑工地出入口监控系统,实时采集装载信息,施工单位通过移动端一键生成电子联单并关联项目信息及运输要求,渣土车进场装载时扫码核验任务资质;在运输过程环节,通过车载卫星定位装置与远程视频监控平台,对车辆运输路线、行驶时长实施动态追踪,确保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依法依规行驶;在末端处置环节,接入消纳场终端处置影像,同步核验进场车辆电子联单信息,经扫码确认后完成闭环处置。电子三联单贯穿施工、运输、消纳全环节,实现跨部门监管信息实时交互与数据闭环,形成制度约束与技术监管双重保障,切实防范违规运输、非法倾倒等行为。
违法违规实时预警
为强化建筑垃圾全流程风险防控能力,威海市建筑垃圾运输监管系统构建智能化预警管理体系,通过数据互联与智能分析实现对异常行为的实时监测与闭环处置。系统整合运输车辆卫星定位、工地出入口视频监控、电子联单核验记录等多源数据,动态追踪车辆轨迹、载重状态及联单执行情况,自动比对运输行为与备案信息。当监测到偏离规划路线、未扫码进场、超时滞留等异常情形时,系统立即触发预警机制,将预警信息同步推送至企业及监管部门。针对重点区域,系统结合备案消纳场容量、运输频次等数据,通过电子地图实时标注运力密集区域及消纳场负荷状态,辅助预判潜在风险,切实提升建筑垃圾监管效能。
运行机制长效保障
为响应山东省住建厅《关于开展全省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工作调研的通知》以及《关于规范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中对建筑垃圾监管的工作要求,2024年8月,威海市住建局组织召开全市规范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工作会议,强调各区(市)环境卫生、建筑工地、城管执法等主管部门要牵头做好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工作,厘清责任,提高站位,履职尽责;督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在办理施工许可证的同时,依法到辖区行政审批部门办理建筑垃圾处置(运输)核准证;严格落实市住建局制定的《关于建筑垃圾收运处置实行联单制度管理的通知》要求,保障运输单位按照“三联单”进行登记、运输和处置,督促渣土运输企业配合将渣土运输车连入市级渣土运输监管平台。目前,威海市住建局已组织编制《威海市建筑垃圾处理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并制定了每周报送建筑垃圾工作开展情况的考评通知,加快构建全市统筹、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有效综合利用的建筑垃圾治理体系,达到建筑垃圾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量安全处置,防止污染环境,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
系统建设成效
目前,威海市建筑垃圾运输监管系统已经接入全市320余处建筑工地、39家运输企业、13处消纳场以及170余辆渣土车的基础数据和运行数据,已创建近1000条电子三联单记录,实现了全市建筑垃圾基础数据标准化管理、运输重要节点全链条监管、违规运输案件智能告警闭环管理,有效提升了威海市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水平。
未来提升方向
威海市未来将深入推进建筑垃圾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着力构建“全域感知、智能预警、协同共治”的新型治理模式。依托物联网感知与AI算法双轮驱动,打造覆盖运输车辆实时定位、电子联单全链追踪、消纳场容量动态监测的智能监管体系,强化车载定位轨迹与电子联单数据的实时校验,实现未扫码装卸、三黑问题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快速预警响应与处置联动。以全要素数据融合、全流程智能研判、多部门协同治理为核心,推动建筑垃圾管理从末端处置向源头防控、从单一监管向多元共治的转型升级,为沿海城市构建固体废弃物智慧治理体系提供创新实践范例。